10月征期结束,大批企业收到税务“预警”短信!今年三季度增值税申报的销售收入,低于互联网平台向税务机关报送的收入金额,需尽快核实确认;若存在申报错误,务必及时更正,避免 10 月 27 日征期结束后更正申报产生滞纳金。


10月大征期刚过,全国各地众多电商企业都收到了类似这样的税务短信。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场席卷全国的、由“电商新政”(即“金税四期”体系下的数据穿透式监管)引发的合规风暴。
这些信息,不是普通的提醒,而是一封来自大数据时代的“合规黄牌警告”。
此前不少人抱有 “平台报平台的数据,企业按自己的情况申报,税务不一定会比对” 的侥幸心理,但这次数据比对的速度与精准度,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大数据征管的威力 —— 平台报送数据时已包含企业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纳税人识别号),税务系统能自动匹配平台数据与企业申报数据,一旦出现差异,预警便会自动推送。
01
搞懂为什么税局会给你发短信
收到短信,不要惊慌,但必须高度重视。这条短信的背后,是税务监管逻辑的根本性变革:
1、“金税四期”数据打通:税务系统已经与各大电商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实现了数据对接。您在平台上的每一笔成交记录,平台都会自动推送给税务局。
2、“以数治税”精准监管:税务局现在手握两套数据:一套是您自己申报的,另一套是平台报送的。系统会自动比对,一旦发现显著差异,触发预警,这条短信就来了。
3、“电商新政”落地生根:国家关于网络交易监管的各项政策正在加速落地,电商行业野蛮生长、税收“灰色地带”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产生差异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申报收入 < 平台推送收入:这是最普遍也是最危险的情况。
疏忽漏报:企业可能只申报了开具发票的收入,而忽略了未开票收入。
理解偏差:误将平台收入理解为扣除平台佣金、推广费、运费等之后的“净收入”。而平台推送的是总交易额(GMV)或您的总销售收入。
刻意隐瞒:抱有侥幸心理,试图少报收入以降低税负。
2、申报收入>平台推送收入(相对少见):
企业可能除了平台销售外,还有线下、微信等其他渠道的收入,并一并申报了。
注意:即使这种情况,也需要向税务局合理解释,证明多出的收入来源是真实合法的。
02
收到短信后,如何应对?
收到预警的企业老板和会计绝不能忽视:第一步要立即自查,确认差异原因后抓紧更正申报;更关键的是,今后申报前必须先核对平台上报的店铺数据,确保申报数据与平台数据一致 —— 若自行报送数据与平台数据差异较大,极易引发税务异常。
第一步:保持冷静,立即自查
1、切勿忽视:不要以为这只是群发短信而置之不理。税务预警系统有记录,不处理可能导致更严厉的稽查。
2、内部核对:立即调取您公司7-9月份的平台后台数据(如“账房”、“结算中心”等),与您向税务局申报的增值税申报表进行逐项比对。
3、找出差异:明确差异的具体金额和产生原因。是因为佣金?退款?还是纯粹的漏报?
第二步:厘清口径,准确核算
这是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您需要明确:
1、平台推送的是什么收入?
通常是您店铺的总销售额(不含税),即消费者实付金额的总和。
2、您应该申报什么收入?
您应该以总销售额作为增值税申报的销售额。
而平台扣取的佣金、推广费等,属于您的成本费用,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但不能直接冲减增值税销售额。
客户退款:如果发生在申报所属期内,可以直接按净额申报;如果发生在之后,则按正常流程开具红字发票或进行负数申报。
简单公式:
您应申报的增值税销售额 ≈ 平台订单总金额 - 已发生的退款金额
关于平台数据与申报数据的衔接,这几个要点必须记牢:
1.平台报送的收入总额是含税价(含当期网络交易的全部价款、增值税税额,以及货币和非货币形式的经济利益),但企业申报时需换算成不含税金额填报;
2.增值税报表需严格区分 “货物收入” 和 “服务收入”,分开填报,不可合并;
3.平台给予的补贴属于收入范畴,不能从平台报送的收入额中扣除;
4.向平台支付的佣金、服务费等是企业成本支出,需向平台索取发票后列支,不可直接从收入额中扣除;
5.平台报送的收入额可扣除当期退款金额(包括退货退款、不退货仅退款、服务退款);
6.收入确认时间为收讫销售款项或取得索取凭据的当日,目前多数平台以结算时间为准报送数据,企业需做好时间匹配。
7.以抖店为例,企业可在电脑端查询平台报送数据,路径为:抖店后台 → 资金 → 账单管理 → 涉税信息报送数据,其他平台也可参照类似路径查询。
第三步:分类处理,及时更正
根据自查结果,采取相应行动:
1、情况A:确实少申报了
行动:立即、主动在电子税务局进行更正申报和补缴税款。
好处:主动改正,承担滞纳金,但可以避免罚款和降低信用等级受损的风险。态度决定一切。
2、情况B:申报无误,存在合理解释
例如:您申报的收入包含了其他渠道收入,因此高于平台推送数。
行动:准备好相关证明材料(如其他销售渠道的报表、合同等),通过电子税务局或联系您的税收管理员进行情况说明。
3、情况C:因退款、口径不同等造成差异
行动:准备好平台数据截图、计算过程等证据,同样进行情况说明,向税务局解释差异的合理性。
第四步:优化流程,防范未来
经此一役,企业必须建立长效机制:
1、指定专人负责:固定财务人员,专门负责电商业务的税务核算。
2、建立对账制度:每月申报前,必须将平台数据与财务账、税务申报表进行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3、借助专业力量:电商财税处理专业性强,建议聘请熟悉电商业务的代理记账公司或财税顾问。
4、全面自查过往:借此机会,彻底检查一下以往月份的申报情况,如有问题,同样建议主动更正,化解历史风险。
03
还有哪些预警需注意?
1、财务和法人信息比对
现在各地都已经办税实名制认证了,所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和财务负责人都进行了身份证信息的采集,只要会计和老板出现税务违规,相关的所有企业都要被预警!
再次提醒会计,离职一定要去税务机关办理会计信息变更,一定要远离发票违规企业!否则后患无穷!
2、耗用的水电费与销售收入比对
这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指标,为什么呢?因为其他的成本费用都可以虚开,水电费公司是不容易取得虚开发票的!只要你们公司的水电费发票金额很大,但是你们公司的产出比不符常规,那就有可能出现了偷税行为。
3、个税申报和所得税工资薪金比对
汇算清缴申报的工资薪金和每月申报的个税工资总额不一致,税务机关一定会对你公司进行税务检查的!
4、进项和销项绝对不能太离谱
现在全面实行商品分类编码,以后所有企业的进销项都通过数字编码在系统里面识别,你的进项和销项如果大类不一样,而且比例差异太大的话,税务一定会找到你!
5、连续6个月零申报
本身零申报就是有问题的,一个企业长期没有收入的话,这还叫企业吗?这不是僵尸一个吗?就比如有些例子所说,连续4个月零申报就被税务抓住了!
6、企业印花税申报金额异常的预警比如印花税计税金额合计值与企业增值税进销项发票金额合计数偏离值超过500元。

“印花税计税金额合计值与企业增值税进销项发票金额合计数偏离值超过500,请确认申报是否准确?”
答:新电局会自动与当期企业增值税进销项发票金额合计数进行比较,以起到提示提醒是否存在少报、漏报的情况,若核实计税依据无误,继续进行申报即可。
纳税人收到此条提示时一定要注意检查!
7、法人账户与公司账户的联查
当然了,这个指的是企业有虚开行为的!如果企业的法人银行账户收供应商虚开发票回款是税务稽查资金流的经常手法,所以2025年再这么操作,风险非常大!
8、往来账目的预警
税务局对往来账目的预警主要有以下几类:

04
注意,这6种情况企业会被约谈
1、少交个税和社保的
施行五证合一后,税务、工商、社保随时合并接口,企业人员、收入等相关信息互联,虚报工资已经没余地了,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千万别计算着少交!特别注意:员工工资长期在5000以下或每月工资不变的,会被税务局重点关注。
2、库存账实不一致的
开票软件已经增加了商品编码,若再加上单位编码,大数据的快速和准确度你难以想象,金税三期会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库存状况,进了什么货,进了多少,什么型号的,出了什么货,出了多少,出了什么型号的,它都了如指掌,一旦有业务发生,库存状况尽收它的“法眼”。账实不一致的,包括名称、数量、型号等不一致,会被税务局重点关注。
3、虚开发票的
金三金四利用强大的大数据,进项发票与销项发票的行业相关性、同一法人相关性、同一地址相关性、数量相关性、比率相关性,通通在它的“掌控“之中,虚开发票查验指数100%哟~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4、企业所得税异常申报的
大数据对企业业务状况了如指掌,不仅知道你企业收入是多少,哪些业务带来的收入等,而且知道你企业购入了多少固定资产:买过几套办公桌,换过几辆车;还知道你公司发生了多少费用:多少是加油的、多少是办公的、多少是差旅的,多少是请客的...... 特别注意:那些成本和毛利率等指标明显不合理的企业,或长期亏损却一直不倒闭的企业。金税三期通过同行业比对,就能知道您的企业应该产生多少利润,企业所得税变得透明,还敢逃吗?对偷税行为,税务机关追征期限无限制!
5、增值税抵扣异常的
大数据会帮你计算商品增值额,前文提到增值税进项大于销项会触发预警。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你取得并抵扣了增值税异常凭证,那你的麻烦就大了。 即:如果给你开发票的企业是虚开增值税发票,或者是走逃(失联)企业,那么你也要被牵连,税务局会约谈你,让你提供证明业务真实发生的资料,接着会面临一系列检查!
6、未正常申报纳税的
这里的未正常申报包括:
①未申报,②申报不及时,③申报不完整,④不合规零申报。
注意:出现上述情况将被列为非正常户;或被认定为走逃失踪户的纳税人,当年的纳税人信用直接评为D级,甚至将会吊销营业执照!
END
10月的这条预警提示,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机遇。它迫使所有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财税合规性。积极应对、主动规范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而抱有侥幸心理、试图蒙混过关的企业,终将被时代淘汰。
由用友软件整理发布,素材来源:会计头条、国家税务总局、上海税务、梅松讲税等。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